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14-7-9 17:10:59 浏览次数:265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中诸多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共鸣,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和谐教育认为,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基本因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和谐,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实现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确信每一位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通过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创设和谐教育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培养学有专长、人格健全、求实创新的学生,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不断和谐发展。
    一、“以生为本”,需要树立能动发展的学生观
    和谐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既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发展着的人,他们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要凭借自己的主体意识,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影响,教师要改变那种“你不会,我来教;你不想学,强制你”的传统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对待学生应是“不会学,教你会;你不想学,我让你喜欢学”。教师就是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口,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作手段,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以生为本”,需要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
  在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校里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停滞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授”、“受”关系上,师生间往往缺乏双向的情感交流和平等的合作沟通。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严重地削弱了教育效益。和谐教育要求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育”字之中,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处,诚恳相待,使学生人格受到充分尊重,个性潜能得以展示。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携手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以生为本”,需要树立和谐统一的课堂观
  和谐教育下的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主导的独角戏,不再是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不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教师应彻底改变满堂灌、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得不到应有发挥的倾向;改变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学生学习负担沉重,教学高投入,低产出,教学效益不高的倾向,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努力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让课堂乐意向不确定性开放,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把传统教学中失落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在这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好“课堂主演”到“课堂导演”的角色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①、面向全体,实行分层教学。分层备课、把握学生层次;分层施教,注意个别辅导;分层练习,设计弹性作业;分层考核,鼓励异步达标;实施培优补差计划,实行分类辅导。②、加强学法指导。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思考,提倡向教师、书本挑战。④、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以生为本”,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观
  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面的齐头并进的发展,由于遗传、环境、社会等各方面原因,造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学生发展的起点和教育的出发点。“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正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的、有层次的、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学校,应该顺应新课改的潮流,贯彻“三个坚持”,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和谐。
    第一、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过程,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第二、坚持对待的平等性。彻底摒弃那种约制人性、束缚学生创造精神的传统的师道尊严关系,把学生看作是生活上的朋友,工作上的合作者,学习上的伙伴,消除歧视学生的不良心理,追求教育平等、师生平等,实施平民教育、大众教育,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取相应的进步。
    第三、坚持尊重学生个性。客观认识学生是富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对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关注、尊重、理解、引导和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注重把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质结构的和谐优化。
  总之,实施和谐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和安排学校各种教育要素的结构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的“教”处于和谐状态中。通过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