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发布时间:2020-8-31 10:30:14 浏览次数:273

不断学习 勤于思考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来到家乡和凤岗一小的同事们一起渡过这美好的2个小时。 刚才邹校长对我的个人进行了介绍,我这些光环完全是在宜黄这个土地上培养起来的,这些光环取重要作用的还是信息技术方面。不过这些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老师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所以,我现在还在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发展。 在和大家交流过程中,我们一起来互动,你答对了,我将自己亲手画的一幅小品画给你,你要给我签名留下手机号码,我们交个朋友。好不好?那我先问问大家: 你认为目前教师所应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有哪些工具?(哪位老师知道?)办公软件、网络、VR、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相机 什么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有其特定含义和应用范畴,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典型应用。 1.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 2.现代教育技术是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 3.现代教育技术是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如辅助学校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 4.现代教育技术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用它即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等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张雕塑图片,由这张图片引发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是比利时罗汶师范大学的一座校园雕塑 (学生一手捧着书本,一手持杯将知识的泉浆源源不断地注人头脑之中……)--哪位老师来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客观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重视教师的“教”,注重灌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注重知识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学校教学环境中,不仅针对个别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难以实现,而且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领域也正在得到广泛的推广和普及,通过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来辅助学习或自主学习的人群数量一直在不断攀升,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学习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从现在到未来,不论在家庭、在学校还是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每一个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开展符合个性化需要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你们说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是建构主义的学习思想,是学习者自己根据描述情况出来的一种现象和事物。 有些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就是教师教学的思想指南。 以上几个互动,能看的出我们凤岗一小的老师们学习认真,勤于思考。下面就进入到我的主题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不断学习 勤于思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我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内涵 二、怎样看待整合实践的效果 三、怎样上好一堂整合课 四、常用的几种信息技术整合软件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和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的定义。 进一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课程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1、多媒体计算机能展现传统媒体无法表达的信息和知识 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视听资料和计算机网络所创造的可视化时空之中,让学生在“虚拟的真实”中探索、发现、理解、掌握、运用教学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感知”形象化 使学生对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得到形象化感知;使学生观察到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实质性细节,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知过程,减少由于学生经验和观察兴趣的差异所造成的“先天性”基础差距带来的学习疑难和教学困惑。 B、“想象”可视化 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想象思维的基础对象是事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时空特征,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时空图像进行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最有效的方法。 C、“知识”具体化 知识是人对事物存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它表现为概念、方法、规律等各种抽象形式。学生往往会死记硬背,或者是工于对知识内涵的逻辑性理解,而并不注重知识所描述的对象的真正行为。用大量凸显内涵要素的抽象或具体形态的外延表现内涵,是使学生真正理解、把握知识的最有效手段。 2、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此外,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中,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3、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二、怎样看待整合实践的效果 怎样看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衡量整合的结果主要有三点: 一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是否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融入是否能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要看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即考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否有所增强,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如何,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何。 什么是信息素养? 一般地讲,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学生对信息技术要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信息知识:学生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3.信息技能:学生要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4.信息道德: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三要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是否促成了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的形成。要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有运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否有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的意识;是否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的意识行动。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意识的将信息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革新课程内容,扩充课程资源,改进教学评价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信息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次是引领学生们开启网络这扇广阔的大门,到其中去寻找智慧,寻找宝矿,挖掘其丰富的资源,使之成为学生们终生受益的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信息社会里,要让学生们树立信息意识。 三、怎样上好一节整合课(以实例讲解) 1、分析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知识的载体。(过去)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文本部分,是知识的载体之一。网络资源、音像资料等也是教材。 要恰当地使用教材 2、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课程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都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的。即是从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开始。这里即有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也有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做出的一个整体的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作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3、选择教学策略 每一种方法策略的都有各自的特点与适用场合,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而且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方法策略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一节理化课在开始阶段往往先进行组织者策略,接着运用演示软件突破重难点,然后用操作演练法巩固当前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通常人们把“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称为教学模式,可见,教学模式属于方法策略的范畴但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方法策略,一般的方法策略是指单一的方法、单一和策略,教学模式则是指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4、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泛指一切作用于学习主体,并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真实、完整的教学情境。 依据不同的标准,学习情境有不同的分类: (1).依据情境呈现的内容来分,有故事情境、问题情境、资源情境、虚拟实验等,不同的课程可以有更多更细的情境类型; (2).依据情境的真实性来分,有真实情境(如学生亲临的现场,工厂,田间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模拟实验情境(如模拟法庭,情景剧等),虚拟现实情境(如虚拟实验、虚拟飞行、虚拟手术等) (3).依据情境所支持的学习来分,有自主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 学习情境设计的目的是要通过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尽可能吻合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前的学习主题上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播放一段录像、朗诵一首诗歌、放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举一个典型例子、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个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等等,当然,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与当前的学习主题密切机关,否则达不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5、流畅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要尽快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避免无关引入、引入过程过长、对学生产生误导的现象。要使得导入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过渡自然流畅。 (二)教学:教学语言要准确,要有良好的文字与普通话应用能力,避免不准确或错误语言在课堂上出现。 6、合适的教学评价 评价:对学习成果进行是确定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的重要环节。能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通过评价,可以找出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利于改进和再学习, 可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常用的评价方式有以下三种: 1、教师评价:这是主要的、常用的评价方式。教师要注意,不要简单地只对学习结果进行优劣鉴别,更要指出问题的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例: 2、学生互评:主要意义在于学习成果的共享和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从正面进行评价。由于学生受个人的观点的局限,不一定能把握全面,教师要及时加以师评。例: 3、学生自评:学习是一个在时间等方面受到限制的活动过程。学生理想的学习成果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差距,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也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以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自己的评价多为积极的,教师要及时加以师评。 四、常用的几种信息技术整合手段 1、Authorware 2、flash 3、PowePoint 4、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rer、FrontPage) 5、其它工具(万彩动画大师、101教育ppt) Authorware是美国Macromedia公司的产品,自1987年问世以来,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其面向对象、基于图标的设计方式,使多媒体开发不再困难。Authorware成为世界公认领先的开发因特网和教学应用的多媒体创作工具,被誉“多媒体大师”,Authorware的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不断增强,当前的最新使用版本为Authorware7.0。 Flash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网页设计者使用Flash能创建漂亮的、可改变尺寸的、以及极其紧密的导航界面、技术说明以及其他奇特的效果。 PowerPoint是制作和演示幻灯片的软件,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组织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用于介绍公司的产品、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用户不仅在投影仪或者计算机上进行演示,也可以将演示文稿打印出来,制作成胶片,以便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哪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肤浅的看法,具体如下: 存在的误区: 1、追赶时髦,盲目使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增强课堂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优化课堂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却把它作为时尚,把它作为显示自己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载体,盲目追赶、使用它,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价值。即使那些适宜用传统教学手段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的结构。 2、片面追求形式的“花哨”,忽略本质。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现代课堂看作是“传统课堂”与“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简单相加。于是在教学中,教师们便把集精彩视听效果、丰富多彩的内容、变化多端的动画于一身的CAI课件当作“装饰品”,无疑这样做只能将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在精彩的画面上,而忽略教学本身的内容,也违背了CAI的根本属性,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性。 3、从传统的“一言堂”到纯粹的课件展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曾经严厉指责和批评过那些从头讲到尾的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完全忽视学生的存在,把自己当成了绝对主角。但是,在多媒体引入到课堂教学后,有的教师则认为多媒体是万能的,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于是课堂就成了教师从头到尾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的舞台,而忽视自己应起的导向作用。 4、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效果绝对化。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把多媒体说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有的教师甚至把它奉若神明,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有的教师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无公开课”的局面。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应做到如下几点: 1、作为教师应该明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广大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师学习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实践表明,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为了灵活应用,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来学习。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应用软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3、从教学目标和内容出发,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切入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而不能一味地盲目使用,即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地方,这样才有益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明显。 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使用CAI,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 ②在揭示抽象概念时使用CAI,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从而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③在知识点多、知识量大时使用CAI,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④在突破教学难点时使用CAI,能够实现由具体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认真选择最适合表现主题的多媒体信息素材。 多媒体集图、文、声、画于一体,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形成鲜明对比。但多媒体丰富的信息并不都适合表现教学主题。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用飞来飞去的数字,来表现数学公式的演算过程,恐怕就很难维系正常的逻辑思维。因此,在选取多媒体素材时,一定要注意素材自身的属性与教学主题的关联性,关联性越强,所选用的素材就越能为其教学主题服务,达到预期目的。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 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要避免多媒体“声、光、电”的冲击,课堂看似很热闹,可学生除了记住电脑上眼花缭乱的信息外一无所获,教学目标没有完成,本末倒置。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课程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例如在语文课程的写字教学中,就不太适宜使用信息技术演示。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8、信息技术使用要避免影响教师、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受课件的束缚,形成思维定势。 由于课件都是安排按照一定顺序制作的,如果教师被动地使用信息技术,就会被它牵住鼻子,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扩展。因此,多使用积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9、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人文教育,注意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 教育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学生从教师那儿不光学到了知识,还要学习怎样做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任何机器代替不了的。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正在显现。 以上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